黄颡鱼是无鳞鱼,对环境要求严格,对许多敏感,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,水质良好,减少病害。 [8] 严格清塘:无论是新、旧池塘,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塘。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,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,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,底泥平整。选择晴好天气,采取干法清塘,每亩使用生石灰150千克,均匀撒入池底后,用锄耙匀,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充分混合,以便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、寄生虫等。 [8] 适时注水:清塘7~10天后,池底经过充分曝晒,杀灭各种病原体后,注入优质养殖用水,进水口必须设置相应目数的筛绢进行水体过滤,防止野杂鱼、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内。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,放入小鱼虾进行试水,确保后,可将池水加至2米以上,准备放养黄颡鱼种。 [8] 施足基肥:鱼种放养前,根据池塘水体情况,一次性施足基肥,一般按每亩150~200千克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,全池均匀泼洒,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。
黄颡鱼仔鱼孵出1~3天,体长5.0~8.0毫米,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,行内源性营养。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,体长8.1~9.0毫米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,主要摄食轮虫、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,9.0毫米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,行外源性营养。
背鳍较小,具骨质硬刺,前缘光滑,后缘具细锯齿,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。脂鳍短,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。臀鳍基底长,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,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。胸鳍侧下位,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,后缘锯齿粗壮而少。腹鳍短,末端伸达臀鳍,起点位于背鳍基稍后的垂直下方,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。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。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,上、下叶等长。
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,营底栖生活,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,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。杂食性,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,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,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、小鱼虾、螺蚌等为食,也吞食植物碎屑。分布于老挝、越南、中国、朝鲜、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。在中国分布于珠江、闽江、湘江、长江、黄河、海河、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