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鼓舞和水鼓舞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 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的反映。据苗族创世史诗《苗族史诗》记述和专家考证,在苗族传统哲学中,水是世界的本源。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,存在深厚的水崇拜。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,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。 鼓是苗族的“重器”,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居之地,《苗族史诗·寻找木鼓》中说: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,大稿午的鼓文化与邻近的其他苗寨不尽相同——这里行的是没有什么禁忌的“白鼓藏”,而他寨多行“黑鼓藏”,有非鼓社祭之年不允许随便敲鼓、踩鼓等清规戒律。同时,在许多苗族社区传统观念中,还有春播至秋收之间,不吹芦笙,不敲木鼓的禁忌,大稿午在其他社区禁笙鼓期间踩鼓,反映了她独特的鼓文化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将鼓与水结合在一起,成为全国苗族中的,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见的水鼓舞文化。
苗族稻作文化的反映。稻、棉、枫是苗族的植物“三宝”,而稻居其首,当地苗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稻作文化。从汉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,苗族先民稻作文化源远流长,清朝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十三记载:今台江、剑河一带“苗人惟食糯米”。大稿午地处革东千亩大坝的中心区,历来以水稻为生,举行水鼓舞的农历六月,是水稻打包灌浆的关键时节,如果缺水,将直接影响收成,关系到村民们的粮食,因此,这里的苗族群众便选择在这一关键时期,举行水鼓舞节,以祈上天普降喜雨,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。水鼓舞两个来源的传说,均以祈雨为主题,反映了苗族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。